文章详情

我是安庆娃 爱唱黄梅戏

f67234bdd7877636741dd62222a80c1

我叫小雨,之前是安庆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。每天放学路过菱湖公园时,我总要在黄梅阁前停留片刻。这里安葬着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奶奶,老师告诉我们,没有她,就没有今天家喻户晓的黄梅戏。  

记得第一次听严奶奶的故事时,我特别惊讶。12岁的她不顾族人反对,偷偷学唱被骂作“伤风败俗”的黄梅调。为了学戏,她装疯逃过坏人的魔爪,在南京舞厅卖唱谋生......这些故事让我明白,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《天仙配》《女驸马》,都是严奶奶用生命浇灌出的艺术之花。  

学校开设黄梅戏社团,我第一个报了名。第一次穿上戏服学唱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”时,我的嗓子直发抖。但老师教我们想象严奶奶当年对着青山练唱的样子,说黄梅戏就该有泥土的芬芳。周末老师常带着我们去严凤英纪念馆当小讲解员,我最爱介绍玻璃柜里那双磨破的绣花鞋——那是严奶奶巡演时穿的。有时我们也会到公园凉亭,和票友爷爷奶奶们一起唱戏。他们总说:“你们这些娃娃,就是严老师撒下的新种子。”  

现在我跟随妈妈来到了宿松县读书,但我的书包里还总装着老师送我的黄梅戏歌本,这边的同学们很不理解,总笑我老土。每次听到同学们说我“老土”,我都会笑着翻开歌本,给他们唱一段《女驸马》。渐渐地,班上有几个同学开始跟着我哼唱,还有人来问我:“这调子真好听,能教教我吗?”如今,学校成立了新的黄梅戏社团,更多的同学开始学起了黄梅戏。

去年寒假回安庆,我又去了黄梅阁。站在严奶奶的雕像前,我轻轻唱起了新学的《牛郎织女》。阳光透过老梅树的枝丫洒下来,恍惚间,我好像看见严奶奶在对我点头微笑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文化传承就像这棵梅树——根扎在故乡的泥土里,但花香可以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。  

如今在新的校园里,每当听到有人唱起黄梅戏,我就知道,严奶奶又撒下了新的种子了,黄梅戏正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心里生根发芽。而这,或许就是传承最美的意义——让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,让乡音永远有人传唱。

 


   阅读 0 小松针文学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