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哇!整片田都是金灿灿的,每一粒稻穗都鼓鼓的,好像等我们来收!”“一走进稻田,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稻香,混着泥土的气息,是丰收的感觉,太期待啦!”……
近日,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二郎镇中心小学的“问稻”试验田迎来丰收季,学校中高年级师生代表齐聚田间,以一场躬身劳作的秋收实践,解锁扎根乡土的沉浸式农耕体验,让在地化教育在泥土芬芳中落地。
上午9时30分,学校科学教育教师石奇手持镰刀,站在稻田边开启“田间课堂”,成为同学们的“农耕向导”。“左手扶稻秆,右手握镰刀,刀刃贴着地面45度角斜向下,用力一拉,这样既割得齐,又不会伤手。”石奇老师弯腰站在稻田里,双手动作连贯地割下一小束稻穗,将镰刀的握法、下刀角度、发力技巧一一讲解,还特意提醒学生和身边同学保持半米距离,避免工具碰撞和意外划伤。
示范结束后,秋收活动正式拉开序幕。学生们以4至5人为一组,迅速奔赴各自划分的“责任田”。每组先选出1名“收割手”,戴上防滑手套,深吸一口气走进稻田:弯腰、扶秆、下刀、收穗。起初他们的动作略显生疏,镰刀偶尔会卡在稻秆间,但在同伴的提醒和自己的摸索下,很快找到了节奏,割下的稻穗越来越整齐。待田垄间堆起数捆稻穗,“搬运组”的同学们便将稻穗搬至指定区域等待脱粒。
“终于能亲手割稻了!之前在科学课上学过稻谷生长,今天摸到真实的稻穗,比课本有意思多了!”304班学生姚睿灼惊喜地说道。
“今天弯腰割了半小时就腰酸背痛,但是我感觉十分有收获,从春耕到秋收我们全程参与,特别有成就感,也真正领悟到了‘粒粒皆辛苦’的含义。”601班学生周佳分享道。
“刚开始我一个人搬不动稻穗,后来同学一起帮忙,轻松多了,让我感受到团队合作十分重要。”504班学生周沛霖说。
活动中,教师们穿梭在稻田里进行劳动指导和安全提醒。“大家注意,割稻时要留10厘米左右的稻秆,这样既方便后续捆扎,也能减少谷粒掉落。”学校科学教育教师田小平耐心指导道。
504班学生家长志愿者周海燕全程参与活动,她感慨道:“平时孩子在家家务活动做得不多,今天看到他认真割稻、主动帮同学运稻,真的很惊喜。这种实践活动比说教管用多了,不仅让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,还能培养责任感,我们家长特别支持!”
601班学生家长周平则表示:“我小时候常帮家里干农活,看到孩子们体验农耕,仿佛回到了童年。现在孩子离土地太远,学校能提供这样的机会,让他们亲近自然,体验劳动,特别有意义。”
“本地化实践的核心,是让教育扎根家乡的土壤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本地化实践,让孩子触摸家乡土地、感受劳动的价值。学校将组织稻谷脱粒、晾晒等实践活动,让学生们在完整的粮食生产链条里,既传承本土农耕文化,又在心底种下‘敬畏劳动、珍惜资源’的种子,成长为懂乡土、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。”学校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张利军如是说。
新闻来源:学习强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