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学校探索的‘在地化科学教育’,是一次打破围墙的尝试。它以乡村为课堂,以自然万物为教材,将科学知识与乡土资源紧密融合。这种教育模式,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,更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。”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二郎镇中心小学科学教师田小平说。
2025年7月3日,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启动仪式暨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幕。田小平在活动中积极推广了学校特色的“在地化科学教育”模式,引发广泛关注。
活动现场,田小平通过展示《宿松县常见外来物种调查活动》案例,生动阐述了“在地化科学教育”的实施路径。该校立足二郎镇的生态环境,以外来物种入侵为切入点设计主题,联动农业站、林业部门及高校专家,并动员家长参与,形成协同育人网络。通过“三阶学习法”,学生掌握科学方法,以“小科学家”身份参与调查,提出治理建议,突破“纸面科学”局限。
“二郎镇中心小学这种就地取材搞科学教育的做法,把乡土资源变成了活教材,很有创意也很实用,确实值得各地学习借鉴。”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项目主管徐飞飞说道。
“二郎镇中心小学的做法让我们深受启发,我们诚挚邀请二郎中小的同志到广德来交流,让我们当地的科学教育也能更接地气、更有活力。”广德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周颖丽说道。
除了外来物种调查,二郎镇中心小学的“在地化科学教育”早已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。孩子们全程参与实践探究,从发现问题到输出成果,收获颇丰。
“乡土里藏着最生动的科学课,我们要做的,就是让这堂课滋养出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,对家乡的深情。”二郎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利军说。